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春晚上扭起了秧歌,在跑道上比起了半马,正逐步从科幻走向现实生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多地正展开“养老机器人”的探索实践。杭州古荡街道、翠苑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实验的四足机器人“小西”,能够完成送餐送药、陪伴老人散步等日常服务;在成都,长者陪伴机器人“小丽”则具备聊天听歌、事务提醒等多元功能……但是,未来养老难题真的能“外包”给机器人吗?笔者认为,虽然前景广阔,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在科技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22%。面对550万专业护工的缺口,机器人提供了一种高效解决方案,不仅能缓解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更能通过标准化服务提升养老质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技术应用的边界。尽管我国已经具备发展养老机器人的产业基础,但目前的养老机器人除了存在技术门槛、价格门槛外,更关键的是,机器人虽能成为老人的“好帮手”,却永远无法成为“贴心人”。 老年人深层的心理需求,难以通过算法驱动的机械回应得到满足,机器人的“陪伴”终究无法替代人类特有的温情传递——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一次温暖有力的拥抱,这些微妙的互动中,隐藏着机器人永远无法破解的生命密码。
面向未来,我们应当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养老生态。技术层面,要继续推进技术创新,降低使用成本,让机器人更好地承担日常照护、安全监测等基础性工作,使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进行心灵陪伴;通过适老化设计,降低机器人使用门槛,让“银发族”也能轻松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社会层面,需完善赡养老人相关法律法规,助力“父母护理假”等制度的落实;弘扬“孝”文化,鼓励家庭成员增加陪伴时间、深化沟通交流,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通过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强化邻里互助等方式,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减少老人产生与社会脱节的孤独感。
岁月沧桑中,最珍贵的永远是爱与陪伴。在智慧养老的探索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认知:技术革新是为了赋能养老服务,而非替代人性关怀。只有将智能设备的效率优势与人类特有的情感价值相结合,才能为老年人创造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