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小学美术学科育人路径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美术学科因其直观性、实践性与人文性特征,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我爱五星红旗》作为小学美术课程中探索文化多样性与价值观引导的典型课例,其育人路径的构建需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将审美体验、文化认同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以下以该课为例,从资源整合、教学策略及评价体系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通过美术课堂实现“以美润心、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在课程资源开发层面,《我爱五星红旗》可借鉴“大单元思政”理念,突破单一绘画技法训练的局限。教师可整合国旗设计的象征元素、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矿物颜料制作技艺等,构建“红色基因中的精神传承”主题。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国旗图案演变与《丝路山水地图》中矿物颜料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红色不仅是革命象征,更是中华文明色彩智慧的延续。在绘制五星红旗时,引导学生分析矿物颜料的稳定性如何隐喻革命精神的永恒性,同时对比威尼斯画派红色系颜料成分,凸显中国矿物颜料技术的独特性。

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注重“视觉生情”的情感唤醒机制。以“革命精神”色彩图谱创作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采集校园红色元素(如月季花瓣、砖墙斑痕)制作渐变红色卡,同步播放《国家记忆》中开国大典的彩色修复影像,将红色视觉认知延伸至民族复兴的精神谱系。还可以以“寻找身边的红色”游戏导入,让学生指出教室内的红色物品(国旗、红领巾、班牌等),用简单的语言讨论“红色让你想到什么”。播放《五星红旗》儿歌动画,结合“贴纸拼国旗”活动(提供黄色彩纸剪五角星),初步建立红色与爱国情感的联结。

在价值观引导维度,需提供主题创设任务促进认知转化。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五星红旗的理解与热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多种国旗素材,重点分析五星红旗的独特之美,以此提升他们对国旗艺术价值的认知,并激发情感共鸣。随后,以“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作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不同行业的人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为国家作出贡献,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引导他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并探讨如何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同时,强调爱国之情应体现在具体行动上,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在升旗仪式中保持庄重态度等,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与国旗的敬意,使爱国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评价体系构建需突破传统技能导向,建立“三维度”观察框架:在知识维度考察发现、感知、欣赏身边的美;在能力维度评估分享与交流身边美的体会;在素养维度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情感态度变化。借鉴“过程性考核占60% 终结性考核40%”结构,将“三维度”转化为可操作的评分矩阵。

何沅翙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

作者简介:

何沅翙,女,汉族,1997年1月生,上海人,本科,二级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