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信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志潜
浙大信电学院副院长王玮
春意盎然,被称为“东方神秘力量”的杭州一批科创企业刷屏全球。人们发现,备受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
把镜头再聚焦还会发现,今年以来,嫦娥系列探测器总指挥叶培建院士登上春晚、知名校友段永平时隔十年回访母校、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硬核出圈,为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浙大信电学院)赢得全球关注。
根据《2024年浙江大学校友上市公司榜单》,浙大信电学院已经走出26位上市公司管理者——在高手如林的“浙大系”创业军团中,位列全校各学院第二位,仅次于管理学院。
这些企业家的成功是偶然吗?浙大信电学院有着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路径?背后又折射出杭州怎样的创新生态?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信电学院,探寻“小龙”腾飞的“信电密码”,探寻名城与名校一体发展、双向奔赴新的力量。
“创新创业”全链条培育
长期学习、生活、工作在浙大的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志潜认为,创新创业,除了一颗好种子,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充沛的阳光雨露。
起步于1957年的浙大信电学院,最早坐落在现在的之江校区。戴志潜从历史的纵深分析,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却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钱江潮和西湖水,共同铸成了信电人的精神内核。
同时,积极务实、自由探索的团队氛围对学生创新性思考和发展非常有帮助。“当学生有新想法,老师都会尽力提供支持,这样的氛围延续至今。” 戴志潜说,信电学院沉淀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求是、踏实、“总工程师式”的技术执着,成为一批批信电学子脱颖而出的底蕴。
在信电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从学生一脚迈进学院大门后就开始了,从课内到课外、从课程到竞赛、从课程到科研,形成了全链条培育。
“我们从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支撑保障三个方面构建起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负责本科生教学的学院副院长王玮教授看来,浙大是国内最早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高校之一,学院也在这方面设计了更成体系的课程。
系列课程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沿着市场调研、发掘需求、考察竞品、设计产品、研发落地的过程,直到做出产品。
“底层逻辑是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让知识和工程环境,让创新和真实市场建立连接。”王玮认为,尽管不是每个想法都能做出成功的产品,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课堂里学到的内容,又能在各类大赛中得到训练和检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就在采访当天中午,学院启动今年科创赛事。
去年,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大赛”中全部斩获国家级奖项,实现大满贯。其中一项“AR-Track:骑行AR抬头”项目金奖得主是本科生叶博文。一次,他浏览到有关外卖骑手的深度访谈,好奇之下,他在暑假送了几单外卖,对骑手的现实困境有了深入了解。
“骑手为了接单、导航,时常边骑车边看手机,相当危险。”叶博文团队研发的头戴抬头显示,可以安装在骑手的头盔上。在骑行过程中,设备会在大约1到1.5米的视线范围内显示导航、订单等信息,大大提高安全性。
实现有使命感的学习成长
当然,创新并不都是为了创业。
信电学院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一名大学生,以后想要成长为某个领域的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创新人才需要什么,学校就做什么。
王玮总结,答案就在信电学院“宽口径、重个性、卓越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中。
什么是宽口径?早在十多年前,学院就在课程上做了专门设计,融合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交叉培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结合,可以支撑学生未来宽口径的成长。
重个性在于,不限制学生必须走“学习成绩好”这一条路线,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发展途径。
像在课程上,凝练出少而精的必修课,提供广而多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构建具备个性职业生涯规划所需的知识结构与应变能力,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发展,“就像一块土壤,不管学生想往哪个方向去成长,都能提供相应支持。”
卓越化,体现在鼓励和支持学生不断追求卓越。通过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把最前沿的学术科研带到课堂、把最前线的产业实践带给学生。设立“香农卓越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突出多元化方向培养与跨学科交叉合作的融合,个性化导师指导与“有组织”指导的平衡。
就像梁文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已经是当时的专业选修课。
“宽口径、重个性、卓越化”的背后,折射出信电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前瞻谋划,让学生不断提升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契合行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从重视学习成绩,转变为重视学习效果,重视在过程中提升能力与素养,实现有使命感的学习成长。
“我们不是鼓励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鼓励硬核的创业,基于创新的创业,这些创新,要朝着改变人们的生活,让祖国更强大,让生活更美好,让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奔向更远大的事业。”王玮总结道。
名城名校合力涌现更多“小龙”
浙大信电学院还有一位知名校友:段永平,也是广为人知。
1983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段永平便与求是园结下一生之缘。几十年来,他多次捐资设立基金用于支持学院的教育事业。
“大家回忆起浙大的生活,第一感觉就是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去老师家里吃饭;想去玉泉校区听讲座,都是借老师的自行车。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很珍贵的,但老师们也习惯了,可见师生感情非常好。” 戴志潜回忆说,正是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段永平等校友在毕业后非常感恩和怀念。
在学校和热心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五年精心打造的“之江校区文化会客厅”改造完成,成为了信电学院在之江校区的校友接待中心。
这些年来,学院持续编织密切校友联络的体系,通过与校友的深入交流,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产学研合作、捐资助学等方面得到了校友的支持。
“学院会经常邀请校友回校做分享,一方面为在校生提供实习计划支持,激发学生创业思维;另一方面,不少校友也愿意关注在校生的创业项目,最后形成一代代相互支持的良性双系统。”在戴志潜看来,这种血脉相连的传承,正是信电学院最宝贵的文化基因。
事实上,梳理信电学院乃至浙大系的创业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样一种师徒间、师兄弟间的传帮带模式。
段永平带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见巴菲特;梁文锋创业初期收到的第一笔天使投资,也来自一位不愿具名的学长。
眼下,由段永平捐赠支持建设的段永平高科技大楼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戴志潜笑说,空间位置很宽裕,接下来可以大力发展。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诚然,创新无法预测,但苹果总是更容易掉在离树更近的地方。
杭州“六小龙”的涌现,是名院名校名城一体发展、双向奔赴的合力作用。
在这样一片土壤,戴志潜认为完全有理由相信,DeepSeek不是终点,而是信电人改变世界的一个缩影。未来,还将有更多AI创业者、技术专家、工程梦想家从这里走出,用创新回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