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嘉兴海宁周王庙镇的河道旁,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操作着无人机。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这台搭载着特殊"眼睛"的飞行器掠过水面,实时传...
在嘉兴海宁周王庙镇的河道旁,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操作着无人机。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这台搭载着特殊"眼睛"的飞行器掠过水面,实时传回的画面上,深浅不一的色块正在勾勒出肉眼看不见的污染地图。"东南方向300米处发现氮磷超标热点。"技术官杨天玺盯着平板电脑,手指快速划动着三维水文模型。在他身后,团队成员迅速架起便携式监测仪,不过十分钟,污染源的精确数据已同步至云端平台。这种被农户称为"水侦探"的现场工作场景,正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智测"团队的日常。
江南水乡的灌溉渠系密如蛛网,传统水质监测却长期面临"看得见管不着"的困境。团队负责人唐德东至今记得,三年前在桐乡调研时,目睹农户因误用劣质灌溉水导致百亩葡萄绝收的场面。"市售设备要么检测指标不对路,要么操作复杂如'天书'。"这个学水文专业的男生当时就暗下决心,要打造真正适配农业的水质"听诊器"。团队自主研发的监测系统藏着三大绝活:能识别12项关键指标的"水纹解码芯片",无网络也能运算的"田间智慧脑",以及预测污染扩散的"数字水晶球"。
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最终要化作田间地头的守护力量。成员们开发的"河小二"APP,把复杂的监测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表情包——笑脸代表水质优良,哭脸提示污染风险。这个创意来自他们辅导小学生做水质实验时的灵感,"要让科技有温度,首先要说大家听得懂的话"。他们的足迹遍布128条水系,累计5000公里的巡河路上藏着无数故事。在钱塘江入海口,他们用VR技术复原清代海塘工程;在瓯江支流,帮助畲族村民建立首个智能监测站。这些经历最终凝结成获国家级奖项的纪录片《七十华诞河湖安然》,用青年视角讲述人与水的千年羁绊。
如今,“耕水智测”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比进口设备,这套国产方案不仅价格低至1/5,还能准确识别江南特有的面源污染。海宁试点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后,河道富营养化面积缩减40%,农户灌溉效率提升25%。财务方面,项目注册资本30万人民币,预计2029年净利润达150万人民币以上,未来五年营业收入呈显著上升趋势。在融资上,已获得杭州创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山东泽林投资有限公司意向投资共30万元人民币,拟出让10%股份,所筹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推广、设备购入和人才激励。展望未来,“耕水智测”项目规划明确。2025 - 2026年为成长期,将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优化产品;2027 - 2028年扩充团队,拓展市场;2029年起致力于技术革新,建立行业标准,走向国际市场。“耕水智测”团队凭借创新技术和广阔前景,有望在精准农业灌溉水质监测领域持续领航,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这群年轻人,在调试设备的间隙偶尔望向窗外——那里,京杭大运河的支流正倒映着城市灯火。他们手中的传感器与代码,如同当代大禹治水的"息壤",正悄然重塑着江南水系的生态脉络。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稻田,那些藏在水下的"电子哨兵"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无声守护着千年水乡的绿色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