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这位小学老师的思政课“出圈”

“爱的抱抱”“一日随访”等课程引发广泛关注

这位小学老师的思政课“出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

长得像明星,亲切的笑容总能让“爱”围绕着孩子,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成长力量。近日,“一日随访”“家庭会议”等思政课活动“出圈”,这些都出自一位“明星老师”——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方艳老师团队。日前,方艳被评为建邺区星光好老师。

方艳老师(中)。建邺区教育局供图。

“爱的抱抱”,是她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见到方艳,记者立马被她的微笑所吸引:太像袁泉了。“我可没明星袁泉那么有名气,但我希望,我主张的‘爱的教育’可以散发明星光芒,让孩子受益终身。”方艳说。

“2013年,我从南师大毕业来到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方艳是一位有教育梦想的老师,她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她遇到的老师总让人感觉温暖,所以,她也立志成为一名有“光”的老师。

2014年,方艳的情感式教育方式——“放学抱抱”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赞誉。每天放学时分,学生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冲到教室前,排成小长队,一个个扎进方艳的怀中,紧紧拥抱。这一温馨的场景,不仅传递了方艳对学生们深深的爱,更成为她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一年级的小毛孩很调皮,有时候让我头疼,也会批评他们。但是,从内心来说,我是爱他们的,那就来一个‘爱的抱抱’吧。我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知道,我对他们的爱是不打折扣的。”方艳告诉记者,“效果真的很好,孩子们和我无话不谈,他们也学会了表达情感。”

“一日随访”“家庭会议”,让孩子感知父母的不易

“道德教育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我们需要用‘生活’这个教材。”2015年,方艳从语文老师转型为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引领学校开展“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的思政课程校本化研究”。

“大家觉得父母辛苦吗?”课堂上,方艳的问题让学生们大胆表达:我爸爸才不苦呢,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妈妈的朋友特别多,经常出去小聚……孩子们看到的是家长下班后放松的一面,家长上班时又是如何努力和辛苦的?于是,他们开发了“一日随访”课程,让孩子们跟随父母上班一天,体验家长工作的忙碌、采访同事对父母的评价等,让孩子感知父母的不易。

“以前,我老是觉得妈妈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来接我很丢人,但是‘一日随访’后,我为妈妈自豪,也庆幸我拥有一位如此爱我的妈妈。”四年级的小王同学写出了这样的感言。原来,王同学的母亲是面粉厂工人,工作中需要搬运面粉,当孩子跟随妈妈去上班,肩扛面粉时说:“终于知道压在肩头的面粉有多重了。”她也知道了妈妈的工作很累,尽管如此,为了准时接自己,妈妈来不及换衣服就会赶到校门口……

“一日随访”让孩子感知父母的辛劳,而“家庭会议”又让孩子对话父母,告诉孩子,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做一些事情。

“我们的团队虽年轻,却深度参与学校德育、家校共育以及社区建设等,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实施策略。”方艳告诉记者,学校与高校、街道、社区等联合启动陶园“幸福 ”项目,为家庭创造亲子共成长的机会,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培养机制。

让思政课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多年来,方艳一直在教育一线工作,她带领思政团队探索的“一日随访”“家庭会议”等课程已经在全国教育圈小有名气,也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南京市陶行知学校五年级学生武云茜说:“我特别喜欢上方老师的课,她每次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故事,有的让我们欢笑,有的引发我们思考。在她的课上,我们敢想敢说,收获很多。”

2023年,方艳在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赛课中荣获小学组特等奖,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获评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并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铸魂立德》纪录片中进行课例展示与经验分享。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孩子们可以真正爱上课堂,爱上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