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遇过哪些消费噱头_所有人 这些消费噱头,立即转给家里人是非常多小伙伴都想了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遭遇过哪些消费噱头_所有人 这些消费噱头,立即转给家里人相关信息,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习惯于在网上购物。他们坐在家中,通过刷直播、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购买商品,这种便捷的方式深受老年群体的喜爱。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新型消费陷阱和网络诈骗手段也随之出现。由于部分老年人辨识能力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成为受骗的重点对象。
### 1. 警惕线上消费退款骗局
“花出去的钱还能退回来?”这样的好事确实很难让人不动心。但一旦轻信,就可能面临钱包被掏空的风险。
年近七旬的仲大爷平时喜欢学习新知识,还报名参加了在线财商课堂——启牛商学院。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快递,里面有一份“全国12315平台,启牛学堂退费的公告”,声称将为学员退还学费。仲大爷信以为真,便按照公告内容扫描二维码添加了一名QQ好友。随后,对方将他拉进一个“QQ退款群”,并告知只有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才能退还学费,同时“热心”地提供了一个下载链接。
仲大爷很快按照提示下载了一个陌生的App,并注册了个人账户。之后,他在该App上联系客服处理退学费事宜。客服发送了一个银行账号,要求他将“买基金”的钱转入该账户。由于仲大爷不懂操作流程,客服还“贴心”地把他拉进另一个群,在线教学。在此过程中,客服称“出现操作失误,需要修复数据”,并提供了两个“修复方案”。仲大爷选择了其中一个28万元的“自动修复数据方案”,准备通过绑定的中国建设银行卡向客服提供的账号转账。
幸运的是,由于银行卡设置了转账限额,仲大爷无法完成操作,于是前往银行柜台处理。最终,骗子的伎俩被银行工作人员识破。经过提醒,仲大爷才意识到自己差点被骗,并迅速报警。虽然仲大爷及时止损,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诈骗手段却屡屡得逞。例如,昆明市西山区的常奶奶在某网购平台购买商品后,收到一条短信,称因商品质量问题商家将进行退款。她点击退款链接后,银行卡里的钱却被转走。
### 2. 切勿轻易向陌生人转账
不要随便向陌生人转账,这是一个基本常识。然而,即使如此,仍有人上当受骗。张爷爷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天,70岁的张爷爷接到一通来自外省的陌生电话。起初,他非常谨慎,并没有接。不久后,对方打来视频电话。张爷爷担心有急事,便接通了电话。然而,视频中只能显示他自己,看不到对方的模样。尽管如此,对方却准确地说出了张爷爷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并询问他是否通过微信办理过“百万保障”服务。
“今天是最后一天可以关闭这个服务,否则到期后需要办理32期分期,每个月要交1000元的费用。”对方自称是银联中心和微信管理平台的工作人员,保证不会骗人。听到对方连自己的身份信息都掌握得如此准确,张爷爷深信不疑。“工作人员”告诉他,办理业务需要排队,可以通过银行转账进行操作。在对方的指导下,张爷爷通过手机银行App先后进行了两次转账。挂断电话后,张爷爷察觉到不对劲,查询自己的银行账号时发现,里面的钱已经不翼而飞。
无论是信誓旦旦、甜言蜜语,还是出言恐吓、威逼利诱,又或是伪装身份、请君入瓮,这些都是骗子惯用的伎俩。他们通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为其行骗创造条件。因此,老年消费者一定要多加提防。
### 反诈须知
#### 消费意识要理性,提高警惕
目前,网络消费诈骗通常是先制造“噱头”,再给些“甜头”吸引受害人注意。只要不被蝇头小利诱惑,不轻信陌生电话,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骗子往往无从下手。
#### 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许多商家会搞“扫码送礼”活动,消费者扫码后通常需要填写身份信息进行注册。不经意间,个人隐私就可能被泄露,这些信息可能会被骗子用于诈骗。
#### 下载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
国家反诈中心App不仅提供防范诈骗的宣传信息和案例,还能在遇到可疑电话号码来电时将其屏蔽。这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工具,建议大家下载使用。
#### 一旦发现上当受骗,立即报警
如果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应第一时间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警方调查。通过提高警惕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网络诈骗的侵害。
上述就是关于你遭遇过哪些消费噱头_所有人 这些消费噱头,立即转给家里人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多特资讯频道,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