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个中年未婚小姨的春节返乡记_一个中年未婚小姨,度过了意想不到的春节!,其中也会对大家所疑惑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多特软件站哦,现在开始吧!
### 从“北漂务工未婚女青年”到“货真价实的小姨”
过去,我只是一个大家庭里模糊的“北漂务工未婚女青年”,与乡土社会始终保持着中等距离。然而,今年春节由于小外甥的出生,我突然因“姨”的身份镶嵌进了传统叙事,仿佛一颗游离在外的彗星终于在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 1. 小姨身份的觉醒
去年11月,我妹妹生了娃。这意味着这个春节,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升级为小姨。不用化小姨妆,不用穿红大衣,不是符号,而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小姨。
12月,娃满月后,我妹几乎每天跟我视频,有时我在写稿,有时我午睡刚醒,有时甚至在卫生间,视频就弹过来了。不管我在干什么,都会接,毕竟没人能拒绝一个喝完奶心满意足的小脸蛋儿。几天下来,我发现,我妹每次视频都在问:“小姨哪天回家?小姨快回来抱丙丙(娃的小名)。”
于是我今年破天荒地特别早回家。下了高铁站提着行李直奔我妹家。没等我反应过来,我妹已经对我完成了“培训”。学得挺全,抱娃、换尿不湿、喂奶粉、喂完拍嗝、擦屎,要素齐全,技术到位,不知不觉包教包会。除了哭的时候比较难哄之外,颇有一种一切都在掌控中的错觉。甚至,下岗焦虑都治好了一半。
哄娃有个瞬间,我走了会神,神游天外。哭声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冥想背景乐?反正我在丙丙的哭声里编完了一整部中年女性下岗再就业大爽剧:失业后,王有有考了育儿嫂证,第一份工作就在某超级大豪宅里。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奇景的王有有,不忘重操旧业,一年后写出一本畅销书《我在富豪家里当保姆》——等我从哭声里回过神来,暗自反省,我也没在抖音刷过短剧呀,怎么这股爽文风刮到了我心里。
至于短短两天,我在哄娃睡觉这条赛道上有多绝望而努力,可以参考我现在的网易云音乐最近收听曲目——赫然已有一整列的儿歌。除了儿歌,我还给大哭不止的小婴儿播放过摇滚、钢琴协奏曲、音乐剧,都不管用,直到病急乱求医,打开了蹦迪金曲。我抱着娃,配合蹲起,起到了同时训练核心以及止哭的短暂一箭双雕的效果。不哭的时候抱娃,我也在心里默念,收紧核心,双肩下沉,甚至想打开Keep看有没有抱娃练核心教程。
#### 2. 大姨还是小姨?
准确地说,我不是小姨,而是大姨。但平心而论,假如你看到的标题是“大姨返乡”,头脑里第一反应出现的形象是不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这样子的?小姨这个词在去年春节变成一个热点之前,一直是酷和反叛的代名词,而“大姨”则一直是那个很有奉献精神的形象。当小姨在家族群转发元宇宙房产投资时,大姨正在擦拭玻璃相框全家福,粗糙地讲,大概就是这样一组镜像对比。所以是不是也能理解,我写标题的那一瞬间,不由自主地就用小姨替换了大姨。
坦白讲,虚荣心作祟,最开始我真是有点接受不了大姨这个称呼,更想当观感上比较酷的小姨。宝宝出生后,我就一再跟相关人士强调,请务必叫我小姨。
我大概率不是小红书流行的那种小姨,比如我根本没有什么oversize西装,更没有设计师配饰。我一回家,就脱掉北京地铁里可以玩消消乐那种黑长羽绒服,换上村里的“制服”,就是那种你可能在网上刷到过的棉睡衣睡裤。别的小姨立誓打造与塑料板凳、一次性纸杯形成视觉冲突的形象,“在乡村进行时尚的本土化实验”,并且成为一个“闯入乡土语境的异质符号”,而我,主打一个随大流。并且已经随大流好几年了,我妈说我每年过年一回家,不是穿棉睡衣,就是把她一件花棉袄翻出来穿上,而且总是从年初一穿到年初七。
时尚这块我算是输人又输阵。
#### 3. 家族聚会中的性别议题
今年家里,除了我妹,还有我堂弟也喜得麟儿,都是男孩儿,长辈们高兴不得了。年夜饭桌上,十几口人聊天话题当然就围绕两位小孩展开。不可避免地,有人讨论喜欢儿子还是喜欢女儿(性别议题在村里是无处不在的)。作为全家同辈人里唯一一个未婚未育的女的,我通常的策略都是闷头吃饭,免得无端吸引炮火。
刚当上爷爷的三叔喜笑颜开的同时大言不惭,他说:“我是喜欢孙子的。”就当着儿媳妇儿的面。又问二叔家的儿媳妇儿,问她什么时候生二胎,她笑笑不吭声。三叔不依不饶:“小孩大了,可以腾出工夫再生一个了。”我在心里翻白眼,他的意思肯定是,等他孙子大一点儿了,也得再要个二胎。
不过今年可能是有了小姨身份加持,我居然从饭碗里抬起头,试图为在座的女士们作一次小小的反击:“这么想要,你自己生喽。”当然,我三叔的无言以对,立刻就被我爸瓦解了,我爸说:“你不结婚你有什么发言权!”
嘿,在村里做人是挺难的。像我这样的女青年,又是春节这种闲时,大概率会被人热议,“那个谁家的女儿,几岁了,还没结婚”。就好比,我们在路上遇到一男一女,其中男的是我小学同学,我妈就小声跟我蛐蛐,说这位男同学已经离婚两次了,“现在这个也不知道正式不正式”。反正结过婚的没结过婚的,都会被人背后蛐蛐。
#### 4. 小姨的现代意义
年初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一家四口来拜年。表哥嘴里的“你啥时候”还没问出口,就被我嫂子拦住了,并立刻举例说,她大姐四十多了一个人过得不要太自在。我笑嘻嘻地跟我哥说:“可能每个家庭都得有一个不结婚的小姨,等外甥外甥女儿长大有了孩子,就是一生未育的姨婆什么的。”吓得我哥仿佛听到了什么奇谈怪论,龇牙咧嘴,不敢再言。
不过我能理解我哥,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角色是妻子和母亲,未婚小姨是一种“新型亲属”,像我哥这样继承家业的英年早婚人士,确实早就不知如何跟流浪在外多年的妹妹交流了,“什么时候轮到你”这样的问题,不加思索地就抛出来了。可偏偏我返乡的行李箱中,没有什么奢侈品手袋,但很可能装了一颗未完全被乡土规训的灵魂。
在乡村,女性超过30岁未婚,逐渐就不再有亲戚询问,因为乡村虽然没有边界感,却总有人情世故,问一个30 女性的婚嫁问题,好比当众询问隐疾,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言下之意大概是,这已经是无法抢救的年纪了。我看小红书上的小姨,大多数都是才二十多岁的姑娘,她们(摆)拍的短视频,背后还有资本逻辑。“小姨返乡穿搭指南”,“小姨同款彩妆”,一个热点出来,迅速就被消费主义收编了。好好的童年乡村记忆,一转眼就被算法算计了。不过我感觉,这年头,真正的未婚小姨,早就是人间清醒,让小姨广发红包那是不可能的,她们说:“我只可能发给我喜欢的小孩”,或者,“要发就让小舅发,别来绑架我们小姨”。
道德无法绑架小姨,可人类幼崽的可爱程度似乎可以。年初二,我妹一家三口就回娘家来住了,于是,我写这篇稿子时可爱小外甥在旁边的比例高达80%,中间站起来赏娃数次,其中还有一次成功哄入睡——这种成就感果然是惊人的。
刚才我爸抱着丙丙还在说:“我现在抱丙丙,等以后你生起来我就是熟练工了。”我妈说:“别信,你小时候他都没抱成过熟练工。”
我妈说,在村里,姨和姑本来就是辅助育儿的不二人选。她给我看了一张三十年前的照片,照片里穿开裆裤的我,和穿的确良的大姨。大姨结婚比我妈晚,她的确经常出现在我家帮她妹妹带小孩,还有我姑,当年也是得力助手。而我刚才兴致勃勃地跟我妹申请说,给我示范一下怎么冲奶粉,小孩今晚我包了。我妹也很懂我的焦虑:“老了让丙丙给姨推轮椅。”
我觉得这句话的安全感不太够,我决定拍点视频,等丙丙长大后发给他,打算配一条这样的字幕:“当年你哭出三个八度,是你姨我用深蹲练出的核心肌群扛下来的。”
以上就是多特软件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个中年未婚小姨的春节返乡记_一个中年未婚小姨,度过了意想不到的春节!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