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遵 郭遵义

今天给各位分享郭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郭遵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郭配详细资料大全

郭配,字仲南,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祖父郭全,东汉晚期官至大司农;父郭缊,官至雁门太守。其兄郭淮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大将军,进封阳曲侯。郭配本人有重名,官至曹魏城阳郡太守。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郭配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汉人) 职业 :太守 信仰 :儒教 主要成就 :治理城阳郡 性别 :男 简介,史书记载,家族世系, 简介 郭配,字仲南,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祖父郭全,东汉晚期官至大司农;父郭缊,官至雁门太守。其兄郭淮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大将军,进封阳曲侯。郭配本人有重名,官至曹魏城阳郡太守。郭配女郭槐,嫁西晋权臣贾充,生贾南风(贾后),为晋惠帝皇后,擅权干政,败坏朝纲,终至西晋亡国。 史书记载 《晋诸公赞》记载:淮弟配,字仲南,有重名,位至城阳太守。斐秀、贾充皆配女婿。子展,字泰舒。有器度干用,历职着绩,终于太仆。次弟豫,字泰宁,相国参军,知名,早卒。女适王衍。配弟镇,字季南,谒者仆射。镇子奕,字泰业。山涛启事称奕高简有雅量,历位雍州刺史、尚书。 家族世系 郭配,字仲南,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族曾祖:郭遵,太原晋阳人,东汉兖州刺史,光禄大夫。郭遵族子郭全。 祖:郭全(东汉大司农)。 父亲:郭缊(东汉雁门太守)。 长兄郭淮,曹魏车骑将军、阳曲侯;弟郭镇,魏谒者仆射,昌平侯;弟郭亮。 子、侄辈:郭统(荆州刺史、汾阳子)及其他四人;郭展(字泰舒,郭配之子)、郭豫(字泰宁,郭配次子)、郭奕(字泰业或大业,郭镇之子,尚书、雍州刺史,平陵县男)。 孙辈:郭正(郭统之子,西晋汾阳子)、郭彰(西晋尚书、冠军县侯)。 曾孙辈:郭殷,其父不详,后赵司空,郭淮侄曾孙。 玄孙辈:郭庆,其父不详,前秦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襄城侯。 五世孙辈:郭逸,北魏徐州刺史,郭亮五世孙 ;郭幸,郭庆之子,北燕尚书右仆射。 六世孙辈:郭洪之,郭逸之子;郭澄之,其父不详,南丰侯;郭昶之,澄之之兄,江州刺史;郭生,北燕尚书令、镇东大将军,郭幸之子。 七世孙辈:郭恃,其父不详,北魏青州刺史,郭淮七世孙;郭祚,北魏东光伯,侍中,洪之之子。 八世孙辈:郭崇,郭淮八代孙,郭恃之子,西魏侍中,临淄公(依据《郭嗣本墓志铭》)。 九世孙辈:郭衍,郭淮九代孙,郭崇之子,隋左武卫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武山郡公。 十世孙辈:郭嗣本,郭衍之子(依据《郭嗣本墓志铭》)。 十一世孙辈:郭肃宗、郭敬宗,兄弟皆嗣本之子,皆出土墓志。《隋书郭衍传》云郭衍“太原介休人”,然《郭肃宗墓志铭》云郭肃宗“太原晋阳人”,郭衍一系乃曹魏大将军郭淮后裔,则其籍贯“太原介休”有误,当以《郭肃宗墓志铭》的记载“太原晋阳人”为是。 十二世孙辈:郭袭微,郭肃宗之子,唐陈子昂之友。《新唐书·陆余庆传》:余庆“雅善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时号‘方外十友’。”“十友”中,陈子昂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杜审言、宋之问为初唐著名诗人,卢藏用、司马承祯存诗甚少;其他五人并无诗作传世。

只需要通过哪两个猛将就可以看出,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差?

大家应该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了前朝的经验,为了防止官员地方官员拥兵自重,便将兵权分散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权。

因为宋朝的统治者不重视军事方面,所以宋朝军事实力和前朝相比大大削弱。

各地的军事实力不均衡,一些军队官员也十分腐朽。军队的训练十分松懈,战斗力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所以宋朝的军事方面在历朝历代以来都是比较弱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一些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英雄的出现。

宋朝军事实力不行,但是宋朝的统治者和文臣们又很自大。在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后,自封国号为西夏,大臣们纷纷提议出兵讨伐李元昊。

这一场战争一共持续了三年,在宋和西夏的第一次战争中,宋朝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李元昊就是看到了以文治国的弊端,他一边佯装求和,一边又偷偷的潜入宋军的后方。而宋朝的官员信以为真,也就放松了警惕,最后宋军的损失十分惨重。

这一场战争后来被称为三川口之战,宋朝文治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虽然宋军在这场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至少也勉强抵挡住了西夏的入侵,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一些英勇抵抗的将领。

宋军的失败让人们觉得军队软弱无能,但是军队也只能听命于朝廷的命令。即使士兵们想拼死抵抗,还是抵不过一道命令的威力大。

比如宋军的一位勇将郭遵,他是北宋的历史上少有的良将。在李元昊率军进攻时,宋军看到西夏军队的进攻势头很猛,许多人便丧失了战斗的积极性,不敢上前迎战,有的人甚至躲在军队后面准备逃命。

宋军虽然占据了地理优势,但是抵不过李元昊的狡猾。在宋军已经快要不行时 ,为了给援军争取时间,郭遵便单枪匹马上前迎战。郭遵的勇气不仅鼓舞了宋军的士气,还震惊了西夏的军队。

郭遵一个人冲进了西夏的军队里,势不可挡。收到他鼓舞的宋军也渐渐上前,这时候整个军队的面貌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大家都是抱着拼死一战的决心,最终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另一位将领就是宋军大将刘平,虽然宋军的士气已经被激发出来,可是西夏的军队认识是宋军的十几倍。这样大的差距也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刘平重新调整了战术,不顾其他人的劝说带领着队伍亲自冲锋陷阵,而国家而战。

正是有这些英勇无畏、驰骋沙场的英雄存在,国家才能抵御住他国的入侵,谁说宋军是软弱无能的?看这两位猛将就知道,大宋从来不缺勇士,只可惜统治者们的国策太偏向文臣。

一个国家要发展强大,仅仅注重一方面肯定是不行的,像北宋时期只注重文治也是万万不行的,军事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郭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5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5.6%),河北(8.8%),山东(7.8%),湖北(7%)四省,共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9%),广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2%),吉林(4.1%)。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总人口的2.1%。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源于任姓。黄帝子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

4、源自少数民族

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特氏、郭齐里氏,其汉化姓氏均为郭氏。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子”,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其他还有满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齐里氏等。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唐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北宋时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迁到了台湾。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郭姓大约有10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郭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6%,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山西、甘肃,这四省郭姓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北、山东,这二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国的郭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晋甘为中心的郭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郭姓大约有9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七大姓。宋元明约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郭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明朝以前,郭姓的主体一直在中原和北方,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郭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明朝时期,山西为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21.8%。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西二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河北,这三省的郭姓又集中了23%。明朝时西南的贵州和云南郭姓稀少。宋元明期间,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由西向东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地晋冀鲁、南方赣浙二块郭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500万,是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万增到1500多万,大约增长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7.8%。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十省区,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4.3%。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粤湘鄂皖、川陕三块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时间里,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北、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 汉初郭亭,战国末赵国晋阳人,秦末以连敖从起单父,属汉王,以战功封阿陵侯。亭玄孙孟儒,西汉左冯翊。又有西汉晋阳人郭越,汉哀帝时期贤士。东汉郭遵,太原晋阳人,官至兖州刺史、光禄大夫。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緼,雁门郡太守。緼生淮、配、镇、亮。郭淮,魏雍州刺史、大将军、阳曲侯。淮生统,荆州刺史、阳曲侯。统生正,雍州刺史,汾阳子。配,魏城阳太守,其婿有河东裴秀、平阳贾充。镇,魏谒者仆射、昌平侯。镇生奕,晋尚书、雍州刺史、平陵县男。郭绥,晋凉州刺史、侍中。郭彰,晋尚书,贾后从舅,郭配之侄。郭琦,晋武帝时贤士。郭颐,西晋新兴郡太守。郭容,西晋上党郡太守。郭宣之,东晋梁州司马。郭敬,太原邬人,后赵襄阳监军。郭殷,仕后赵累官至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郭敖,仕后赵,官至尚书左仆射。东晋郭澄之,官封南康相、南封侯。郭铨,字仲衡,东晋鹰扬将军。郭昶之,晋末江州刺史。魏大将军淮弟亮,亮四代孙庆,仕于前秦苻坚时期,以前秦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升任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封襄城侯。庆侄逸,北魏徐州刺史,赠光禄大夫。逸子洪之。洪之生郭祚,后魏尚书左仆射、侍中、并州大中正、东光文贞公。祚生思恭、景尚、庆礼。思恭,并州主簿。景尚,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庆礼,著作佐郎。庆礼生延伯、元贞。延伯,魏骠骑大将军、将作大匠。元贞,北齐扬州刺史。祚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唐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士伦曾孙珍,桂州都督。郭璟,魏大将军淮八代孙。璟生肇,北魏洛州安西府长史。郭恃,北魏青州刺史。恃生崇,亦大将军淮八代孙,西魏尚书右仆射、侍中、临淄公。崇生衍,隋左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嗣本,唐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灵州都督、怀仁县公。嗣本生肃宗、敬宗。释慧命,郭琦后裔,南梁名僧。郭定兴,北魏河涧太守。定兴弟安兴,魏强弩将军。郭苌,北魏东兖州别驾。苌生显,魏关西十州台使。郭昶,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生澄,唐初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澄生琰,朝散大夫。琰生义,唐郑州刺史。义生虚己,唐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郭谦光,太原晋阳人,唐书法家。郭卓然,并州太原人,唐书法家。郭庭晦,太原晋阳人,后唐文人,作《广陵妖乱志》。郭谨,后汉检校太尉、侍中、彰德军节度使。郭守文,并州太原人,宋宣徽北院使、侍中、追封谯王。郭师禹,太尉、永宁郡王。郭文振,并州太原人,抗蒙金将。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孟儒。郭孟儒,汉郭亭玄孙。郭虔,字君贤,池阳人,顺帝朝司空。郭典,汉末巨鹿郡太守。郭凯,汉末弈者。郭辩,前秦西戎主簿。郭将,前秦将军。郭质,前秦冯翊太守、平东将军。郭谦,西凉将佐。郭抱,后凉吕光佐将。郭抚,后秦司隶校尉。郭高,后秦教授。郭均,隋兵部尚书。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之孙郭正,因官冯翊,亦居。太原郭氏裔孙郭彦,冯翊人,北周兵部尚书、陇右总管府长史。郭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唐光禄少卿郭仁助,冯翊人,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崇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郎。

颍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颖川郭氏在东汉初年已是名门望族。西汉郭忠,以战功封成安侯,代居颍川。东汉郭躬,颍川阳翟人,法家。躬裔孙郭镇,汉尚书令。躬裔孙郭禧,汉太尉。禧子郭鸿,汉司隶校尉、城安乡侯。郭嘉、郭图皆汉末名士。又,唐郭孝恪,颍川阳翟人,以平定安西,加封阳翟郡公、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孝恪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又有北齐黄门侍郎郭育,颍川人,子处范,诸城丞。处范子待举,唐武后执政时官至平章事。生泰方,泰初。泰方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

京兆郡:三国时置郡,京兆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侍中郭崇,太原晋阳人,曹魏大将军郭淮八代孙。崇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微,左拾遗。

又有唐朝工部郎中郭虚巳,太原人,工部尚书、剑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虚己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又,齐州历城人北庭都护郭虔瓘,其先亦太原阳曲人。虚己、虔瓘,皆居京兆。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郭氏为古郭国后裔。中山郭氏为古郭国后裔。夏有郭哀,大禹御。商有郭崇。战国年间,郭隗仕燕,有名当时。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郭圣通,以及曹魏文帝文德皇后郭女王,其族人皆显赫于当时,皆中山郭氏分支。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定州(中山郡)鼓城人,生忠,通事舍人。

河内郡:汉初置郡,治所在怀县,西晋将军郭默之族。

广平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广平。中山郭氏分支。

敦煌郡:汉武帝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郭瑀,十六国前秦、前凉时敦煌人。唐陇右节度大使、左武卫大将军郭知运,祖籍太原晋阳,封太原郡开国公。生英杰、英乂、英协等。英乂,剑南节度使,唐广德元年封定襄郡王。此支郭氏原为西平郭氏分支,而西平郭氏又为太原郭氏分支。

昌乐郡:唐朝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缊,缊生淮、配、镇。镇,昌平侯。裔孙居魏州昌乐。唐张说《郭元振行状》记载:“公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太原郭氏之后,东汉大司农郭全,世居太原晋阳(阳曲)。《新唐书宰相表》以元振先代介休人,误,以碑记为准)。庆善生元振,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部员外郎。

西平郡:汉献帝时置郡,治所在西都县,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汉阿陵侯郭亭玄孙郭友。郭友于汉昭帝时自太原徙居陇西。其后,汉朝将陇西郡西都诸县划出分置西平郡,郭友后裔在当时又为西平郡名门望族。曹魏明元郭皇后,西平郡人。参见唐张说《郭知运碑》。

华阴郡:唐玄宗时置郡,治所在郑县(今华县)。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郡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郭荣生敬君(善)、弘道生广敬。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依仁,沁州刺史。郭子仪云其祖先:“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进子履球,进孙昶),美原尉。通生敬之,天宝中渭、吉、绥、寿四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华阴郡汾阳堂郭氏: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以太原为故郡望,以华阴为新郡望,以汾阳为堂号。《元和姓纂》多误,特此改正。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汾阳堂:以封立堂,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宋以来其后裔始著汾阳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广招贤才,他筑黄金台,尊郭隗为师。此举使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人才前来归附燕国,燕国开始强大起来。

郭姓历史名人

郭守敬、郭隗、郭子仪、郭淮、郭嵩焘等。

1、郭守敬:郭守敬,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人。元朝着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

2、郭隗: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3、郭子仪: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

4、郭淮: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郭淮出身于东汉太原郡名门,其族曾祖父郭遵,东汉兖州刺史,曾任守光禄大夫,奉命巡行天下。郭淮的祖父郭全是东汉大司农,父亲郭缊是东汉的雁门郡太守。

5、郭嵩焘:郭嵩焘,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武行为呢?

在硬汉辈出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叹为观止的勇武时刻非常多。但这次要讲的,却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不但勇武到难以置信,更勇武得令人痛惜沉思!

这个勇武时刻,正是北宋仁宗年间三川口大战里,大宋铁汉将军郭遵的壮烈一幕。

北宋仁宗年间,正是“文弱”的北宋王朝,文恬武嬉到没尺度的年代。军队战斗力锐减,以枢密使田况的吐槽说,边防军能骑马走两步没摔下来,就算是合格的战士。全国的军队武器,能拿出来用的不到两成。坑爹的以文制武制度,更被“发扬光大”,各个战略要地的主帅,全是吟风弄月的文化人。但就是这一盘散沙的年月,有支英雄部队,却依然保持着钢铁般的战斗精神:石家军!

石家军,是由宋初名将石守信手把手打造的英雄部队。在宋朝开国以及抗辽战争里,这支部队多次硬杠辽国精锐,几乎打遍辽国所有名将,堪称媲美野史里杨家将的铁血劲旅。哪怕在宋仁宗的“文治”年代,这支部队依然铁汉云集。骁勇善战的郭遵将军,就是其中一员。

但是,当西夏李元昊悍然扯旗叛乱,宋夏战争全面爆发后,浴血护国的“石家军”,却横遭悲催事实:主持西线战事的,是军事才能为零的北宋文学家范雍。在这位老夫子的瞎指挥下,战力饱满的万余“石家军”被“瞎溜”的团团转,终于无奈扎进西夏国主李元昊数万重兵设伏的三川口。面对这近乎绝望的战况,统帅石家军的刘平将军慨然一声怒吼:义士赴人之急,汤蹈火若平地,况国事乎。

伴着这声怒吼,这支背负前辈抗辽荣光的英雄部队,战斗力瞬间燃爆。北风呼啸的三川口里,面对乘风狂攻的十万西夏精兵,万余“石家军”将士冷静结成偃月阵布防,郭遵将军更是一马当先,手持一套90斤的重槊猛冲过去,几下就把西夏军杀得连连后退。恼怒的李元昊直接派大将上前点名挑战郭遵,没想到郭遵二话不说,纵马一记狠打,竟在数万西夏军眼前,把这个西夏将军当场砸的脑筋崩裂。

如此逆天一幕,也打得西夏大军胆裂。犬牙交错的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绝对优势的西夏精锐,非但啃不动“石家军”,相反渐露颓势。眼看着“石家军”就要反扑逆袭时,可耻的一幕发生了:受命监督石家军作战的北宋监军黄德和,这个被惨烈战事吓破了胆的小人,竟然在战斗中率部临阵脱逃。这下战局逆转,石家军原本牢固的防线,就像被砸开缺口的堤坝一样,惨败,已无法避免。

就在这败局已定的时候,手持重槊的郭遵将军,却以必死的信念,发起了最后的勇武冲锋:单枪匹马持重槊,猛扑向惊惶的西夏国主李元昊,西夏精兵轮番阻拦,竟都被他砸落马下。吓坏的李元昊调集弓弩手,雨点般的弩箭射向郭遵将军,可浑身插满箭支的郭遵将军,虎吼般的冲锋依然不停,竟直扑到李元昊近前来。却不料精疲力尽的战马倒地,西夏步兵蜂拥扑来。这位吓得李元昊险些嗷嗷狂逃的硬汉,就这样殉国于乱刀下。

号称北宋“陕西三大败”之首的“三川口之败”,就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告终。除了临阵脱逃的黄德和及其千余亲兵外,以“石家军”为骨干的万余宋军,浴血抗击十万西夏精锐,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叫骄横的西夏主力遭受了数万惨重伤亡。这支英雄部队,以这最后一场虽败犹荣的血战,就此结束了护国使命。浴血奋战到令李元昊惊魂的郭遵将军,更是这支部队,最后的勇武缩影。

但令人愤怒的事,却在血战落幕后上演了:临阵脱逃的小人黄德和,回来后添油加醋,污蔑刘平郭遵等英雄们通敌叛国。外加北宋诸多满嘴仁义道德的文官们添油加醋,可怜壮烈捐躯的郭遵将军,竟一度被扣上叛徒的罪名,家小也险些被论罪流放。经办案件的北宋官员们呢?诸如文彦博这样的“名臣”们都深感“水深”,一个个支支吾吾。幸亏野史里的大奸臣,正史上铁骨铮铮的御史庞籍顶住压力,终于审清案件,还了郭遵将军公道!

当整个案件的真相,乃至三川口血战的真实战况,完整呈现在北宋君臣眼前时,文恬武嬉多年的大宋朝廷终于震动了。愤怒的宋仁宗,以“腰斩”的刑罚处决了奸诈小人黄德和。大宋王朝也开始了新一轮整军经武,后来痛击西夏的“西军”从此时起逐渐壮大。但这其中的教训,依然永不过时:忘战必危,而像黄德和之流信口抹黑英雄的小人,无论任何时代,都应当被牢牢钉在耻辱柱上!

文言文阅读慈圣光献曹皇后

1. 曹皇后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

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佑元年九月,册为皇后。

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

帝欲出,后闭阁拥持,趣呼都知王守忠使引兵入。 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欧小女子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

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禽灭。

阁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 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

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仁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

”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

后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注】过至于诗,其过微矣。

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

旬日崩。年六十四。

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慈圣光献曹皇后,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也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郭皇后被废,曹皇后被聘入宫中。

景佑元年九月,她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慈善节俭,重视农耕,常在皇家宫苑中种植谷物,亲自养蚕。

农历八年闰正月,仁宗皇帝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灯节,被曹皇后劝住了。过了三天,几个卫士作乱,乘着夜间穿房越舍,直趋仁宗皇帝的寝室。

曹皇后当时正在侍奉皇帝,听说事情有变,慌忙起来。仁宗皇帝打算出逃,曹皇后关闭殿门,抱住皇帝,急忙呼唤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带兵入宫平乱。

乱兵在殿前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叫喊声响彻皇帝的住所,太监们假报是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曹皇后申叱道:“乱兵就在附近杀人,你们还敢胡说!”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面,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这一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

”因此,人们都争先出力,乱兵很快被消灭。宫女参与卫卒变乱的,论罪当死,她们向仁宗所宠爱的妃嫔哀求免死,这位宠姬转告仁宗后,仁宗答应了。

曹皇后便穿戴上正式的服饰,进见皇帝,请求依法处理作乱的宫女,并说:“不这样,无法肃清宫中(的坏人)。”仁宗让她坐下,曹皇后不坐,站着坚持自己的要求,过了不久,最后还是把宫女杀掉了。

起初,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变革了旧的典章制度,曹皇后在适当的机会对神宗皇帝说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不应该轻易改动。熙宁年间祭祀太庙的前几天,神宗皇帝来曹皇后的住所。

曹皇后说:“以前我每当听说老百姓有什么苦处,一定要告诉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减租政策,现在也还是应该这样。 ”神宗皇帝说:“现在没有什么事。”

曹皇后说:“我听说老百姓对于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迭,这两种法令应当停止实行。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放他到外省去。”

神宗皇帝听了很吃惊,几乎已经准备停止施行这些法令,但还是被王安石操纵了,这件事无果而终。 苏轼因为写诗犯了法,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中,大家都以为他必死无疑。

曹皇后听说此事,便对神宗皇帝说:“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试中取中苏轼兄弟时,高兴地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位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该不会是受了仇人的诬蔑吧?从诗句中搜寻过错,即使有错也是小错。

我的病已经很重了,不能再因为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对苏轼一案,还要仔细审查才好。”

神宗皇帝流下眼泪。苏轼因此而得以免罪。

曹皇后晚年时候患了水疾,医生都没有办法治。元丰二年的冬天,她病得很重了,神宗皇帝到她的寝宫来探病,甚至睡觉时都不脱外衣。

病了十天左右,曹皇后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曹皇后死,神宗皇帝哀伤过度而消瘦,几乎坚持不到办完丧事。

主管官员为曹皇后报谥号,葬在永昭陵。 。

2. 求

慈圣光献曹皇后,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也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

明道二年,郭皇后被废,曹皇后被聘入宫中。景佑元年九月,她正式被册封为皇后。

曹皇后性情慈善节俭,重视农耕,常在皇家宫苑中种植谷物,亲自养蚕。 农历八年闰正月,仁宗皇帝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灯节,被曹皇后劝住了。

过了三天,几个卫士作乱,乘着夜间穿房越舍,直趋仁宗皇帝的寝室。曹皇后当时正在侍奉皇帝,听说事情有变,慌忙起来。

仁宗皇帝打算出逃,曹皇后关闭殿门,抱住皇帝,急忙呼唤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带兵入宫平乱。乱兵在殿前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叫喊声响彻皇帝的住所,太监们假报是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曹皇后申叱道:“乱兵就在附近杀人,你们还敢胡说!”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面,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

这一夜,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因此,人们都争先出力,乱兵很快被消灭。

宫女参与卫卒变乱的,论罪当死,她们向仁宗所宠爱的妃嫔哀求免死,这位宠姬转告仁宗后,仁宗答应了。曹皇后便穿戴上正式的服饰,进见皇帝,请求依法处理作乱的宫女,并说:“不这样,无法肃清宫中(的坏人)。

”仁宗让她坐下,曹皇后不坐,站着坚持自己的要求,过了不久,最后还是把宫女杀掉了。 起初,王安石当政的时候,变革了旧的典章制度,曹皇后在适当的机会对神宗皇帝说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不应该轻易改动。

熙宁年间祭祀太庙的前几天,神宗皇帝来曹皇后的住所。 曹皇后说:“以前我每当听说老百姓有什么苦处,一定要告诉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减租政策,现在也还是应该这样。”

神宗皇帝说:“现在没有什么事。”曹皇后说:“我听说老百姓对于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迭,这两种法令应当停止实行。

王安石确实有才干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爱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暂且放他到外省去。 ”神宗皇帝听了很吃惊,几乎已经准备停止施行这些法令,但还是被王安石操纵了,这件事无果而终。

苏轼因为写诗犯了法,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中,大家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曹皇后听说此事,便对神宗皇帝说:“我想起仁宗皇帝在殿试中取中苏轼兄弟时,高兴地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位宰相。

’现在听说苏轼因为作诗而被关进监狱,该不会是受了仇人的诬蔑吧?从诗句中搜寻过错,即使有错也是小错。我的病已经很重了,不能再因为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

对苏轼一案,还要仔细审查才好。”神宗皇帝流下眼泪。

苏轼因此而得以免罪。 曹皇后晚年时候患了水疾,医生都没有办法治。

元丰二年的冬天,她病得很重了,神宗皇帝到她的寝宫来探病,甚至睡觉时都不脱外衣。病了十天左右,曹皇后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曹皇后死,神宗皇帝哀伤过度而消瘦,几乎坚持不到办完丧事。主管官员为曹皇后报谥号,葬在永昭陵。

3. 求宋史郭逵传的翻译如题

郭逵郭逵字仲通,他的祖先从邢州移居洛阳。

康定年间,哥哥郭遵在对敌作战中死去,录用郭逵任三班奉职,编属於陕西范仲淹麾下。范仲淹用学问劝勉他。

延安清刚社募兵误杀了内属的羌人,即将定为死罪,郭逵请求赦免了他们,使十三名壮士活了下来。 刚议论夺取灵武,郭逵说:“路途远粮草就接济不上,城市大兵却不多,不会得到好处。”

没多久,泾原任福全军覆没,人们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陈执中安抚京东,上奏让他任驻泊将。

陈执中同宾客辅将议论当今的名将,共同推崇葛怀敏。郭逵说:“葛怀敏很好对付,日后一定败坏朝廷的事情。

”陈执中开始很生气,过了几天,问也说:“您从哪儿知道葛怀敏不是名将并要败坏事情呢?”回答道:“喜好功劳心存侥幸,只有勇力没有谋略,是可被擒获的。”陈执中感叹道:“您真懂得军事,葛怀敏已经全军覆没了。”

任真定兵马监押。保州的士兵叛乱,田况派郭逵去招降他们。

郭逵和叛将侍其臻曾一同事奉范仲淹,驱马跑到城下,出示他以前佩带的紫囊。侍其臻认得它,就和他的党羽韦贵、史克顺都拜了两次,邀请郭逵登上城墙。

相见以后,向他们讲明祸福,人们有的不能立即打消疑虑,说:“如果投降,恐怕不被免罪。”郭逵请求用自己作人质,於是开城投降。

评功加官合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遭遇母亲的丧事,不能解除官职,共请求三次才允许。

庆帅杜杞赠给他四十万钱送行,他谢绝了。丧事完毕,任泾原都监。

攻下古渭城,转任通事舍人,徙河北缘边安抚都监。辅助吴奎出使契丹,正赶上它的君主接受尊号,他进入观礼。

出使回来,贬黜为汾州都监。 庞籍镇守河东,让他代理忻州。

契丹来索求天池庙的土地,庞籍不能决断,把它推托给郭逵。郭逵访求得到太平兴国年间的旧文书,证明它是朝廷的土地,契丹惭愧屈服。

湖北溪蛮彭仕羲叛乱,加官带御器械,为湖北路钤辖兼澧州知州。 得到蛮人的亲信做向导,全部平定了各险要地区,於是攻下他们所居住的桃花州,彭仕羲弃城逃跑,手下的人全部投降。

迁任礼宾使,徙南路钤辖、邵州知州。武冈蛮谋反,郭逵讨伐平定了它。

累积迁官为容州观察使。仁宗的山陵,让郭逵执掌值宿守卫。

迁任殿前都虞候,出朝为泾原路副都部署。 治平二年,以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随即出朝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

郭逵虽然立下了军功,但是突然跻身於政治领域,议事的人心中不服,谏官、御史交相议论他,没有依从。神宗即位,迁任静难军留后,召回朝。

谏官再次竭力争辩,才改任宣徽南院使、判郓州。 到郓州七天后,徙镇守鄘延。

种谔接受嵬名山投降,取得绥州,夏人於是杀了杨定。朝中的议论认为就要发生边界争端,想放弃绥州。

郭逵说:“胡虏已经杀死了朝廷的官员,而我们又放弃绥州不守,显得软弱已经过分。而且嵬名山带领全族来归服,应该怎样安排他呢?”不久夏人想用塞门、安远两寨来交换,朝廷答应了。

郭逵说:“这正是商於六百里的计策。除非先交付两寨,不能给他们地。”

派他的部属赵。

4.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5.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法俯瘁谎诓荷搭捅但拉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6. 世说新语第二则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关于荀慈明

以下为答案及原文。其他词语的答案也包含其中。

言语第二之七、亲亲之义

(原文)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雠,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译)荀慈明(荀爽)遇见汝南袁阆,袁阆向他问起汝南的知名人士,荀慈明先说起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道:“难道仅仅因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吗?”荀慈明说:“您指责我,有什么凭据吗?”袁阆说:“刚才我问的是国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责你。”荀慈明说:“从前祁奚告老还乡时,内举不忘他的儿子,外举不忘他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诗,不言尧舜的功德,却赞美文王武王的伟绩,这是因为他爱自己亲人的道理呀。《春秋》的义理,是以鲁国为内,以华夏诸国为外。况且不爱他的亲人却爱外人,这不是有悖道德吗?”

7. 文言文阅读宋史荆罕儒传

《宋史·荆罕儒传》原文及译文——翻译1、原文:荆罕儒,冀州信都人。

父基,王屋令。罕儒少无赖,与赵凤、张辇为群盗。

晋天福中,相率诣范阳,委质燕王赵延寿,得掌亲兵。开运末,延寿从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

汉初,改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周广顺初,为率府率,奉朝请,贫不能振。

显德初,世宗战高平,戮不用命者,因求骁勇士。通事舍人李延杰以罕儒闻,即召赴行在,命为招收都指挥使。

会征太原,命罕儒率步卒三千先入敌境。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焚其东门。

擢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从平淮南,领光州刺史,改泰州,为下蔡守御都指挥使兼舒、蕲二州招安巡检使。

四年,泰州初下,真拜刺史兼海陵、盐城两监屯田使。明年三月,世宗幸泰州,以罕儒为团练使,赐金带、银器、鞍勒马。

六年春,军吏耆艾诣阙请留,恭帝诏褒之。建隆初,升郑州防御,以罕儒为使,改晋州兵马钤辖。

罕儒恃勇轻敌,尝率骑深入晋境,人多闭壁不出,虏获甚众。是年冬,复领千余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

夕次京土原,刘钧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余众袭罕儒,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以御贵超。

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方割羊臂臑以啖,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贼锋。并人攒戈舂之,罕儒犹格斗,手杀十数人,遂遇害。

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太祖痛惜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

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黜慈州团练使王继勋为率府率,阎彦进为殿直,斩其部下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人。罕儒轻财好施。

在泰州,有煮海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

有供奉官张奉珪使泰州,自言后唐张承业之子。罕儒曰:「我生平闻张特进名,幸而识其子。

」厚加礼待,遗钱五十万,米千斛。罕儒虽不知书,好礼接儒士。

进士赵保雍登科覆落,客游海陵。罕儒问其所欲,保雍以将归京师,且言缘江榷务以丝易茗有厚利。

罕儒立召主藏奴,令籍藏中丝,得四千余两,尽以与之。然好勇善战,不顾胜负。

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于败,人皆惜之。罕儒兄延福。

延福孙嗣。《宋史·荆罕儒传》原文及译文——翻译2、译文:荆罕儒,翼州信都人。

父亲荆基,官任王屋令。荆罕儒年青时不修德行,和赵凤、张辇一起做盗匪。

后晋天福年间,他们相伴来到范阳,投靠燕王赵延寿,掌管赵延寿的亲兵。开运末年,刘延寿随契丹国君耶律德光攻入汴州,暂时任命荆罕儒为密州刺史。

后汉初年,改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后周广顺初年,官任率府率,可以参加朝会,生活却穷困难当。

显德初年,后周世宗皇帝大战于高平,杀了不听命令的将领,就寻求骁勇善战的人。通事舍人李延杰推荐了荆罕儒,世宗皇帝使召荆罕儒赶来相见,任命他为招收都指挥使。

会战太原时,世宗命荆罕儒率领三千步兵先进入敌境。罕儒下令士兵背负物资走小路急攻太原,焚毁太原东门。

因战功被提升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承受世宗平定淮南,被任命为光州刺史,后又改任泰州刺史,又任下蔡守御都指挥使,兼任舒、蕲二州招安巡检史。

显德四年,泰州刚被攻下,荆罕儒真正官拜泰州刺史,兼任海陵、盐城两监屯田使。第二年三月,世宗驾临泰州,任命荆世罕为团练使,赐下金带、银器、鞍勒马匹。

显德六年春,军吏长者拜见皇帝请求让荆罕儒留任泰州,后周恭帝下诏表彰他。北宋建隆初年,荆罕儒升任郑州防御,以荆罕儒为防御使,又改任晋州兵马钤辖。

荆罕儒自恃勇武过人轻视敌人,曾经率骑兵深入后晋境内,敌人大多闭城不出,荆罕儒率部掠获很多。这年冬天,荆罕儒又带着一千多骑兵抵达汾州城下,焚毁晋军草场,领军扬长而去。

傍晚时荆罕儒率军在京土原扎营,刘钧派大将郝贵超带领一万多兵马来攻打荆罕儒,黎明时到了京土原。荆罕儒派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抵挡郝贵超。

荆罕儒身着锦袍披盔甲坐在胡床上鼓舞士气,正割着羊腿大吃,听说阎彦进所部稍有退却,立即上马率兵径直攻向敌军。多名敌军一起拿弋攒击他,荆罕儒仍然力战不休,亲手杀死十几人,就这样遇害了。

刘钧一直害怕荆罕儒的勇武,一直想活捉他,等到听说荆罕儒的死讯,就找出杀死荆罕儒的人,把他们杀掉了。宋太祖为荆罕儒的死痛惜不已,提拔他的儿子荆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

就追索京土原之战上不拼命作战的人,贬慈州团练使王继勋为率府率,阎彦进为殿直,斩杀荆罕儒部下龙捷指挥使石敬德等二十九人。荆罕儒轻财物好施助于人。

在泰州时,有海盐收益,年收入惊人,皇帝恩准他收八成的盐税,仍然不够他用。家中财货收入有记录,用出去的却不计数目。

曾经有供奉官张奉珪出使泰州,自己说是后唐张际业的儿子。荆罕儒说:“我一生只听说张特进的大名,终于有幸认识了他的儿子。”

优厚地款待他,送他五十万钱,一千斛大米。荆罕儒不识字,却喜欢礼遇儒士。

进士赵保雍科考落榜,游经海陵。荆罕儒问他的打算,赵保雍告诉打算回京城去,还说缘江榷务(官署名)中用丝绸换茶叶有丰厚利润。

荆罕儒立马召来管仓库的仆人,叫他打点仓库中丝绸,有四千多两,。

关于郭遵和郭遵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是否对您有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文章